在陕西省宝鸡市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一场悄然发生的改变,正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的生机。宝鸡盘活农村红白喜事集中公益服务点——新风礼堂、红白理事大厅、村民议事堂等阵地资源,将文明实践工作深度融入其中,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移风易俗新路子。
旧屋换新颜,红白喜事有了“新家”
陈仓区巩家泉村的老戏楼,过去墙面斑驳,布满岁月的痕迹,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免费为村民提供举办红白喜事的“新风礼堂”。推开“新风礼堂”的大门,400平方米的大厅亮堂堂的,60套实木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灯光音响设备一应俱全,厨房灶台上还泛着新打的油光。
“以前办个婚礼,找场地麻烦不说,花费还特别高。现在有了新风堂,又方便又省钱。”村民李大哥笑着说,他儿子前不久在新风堂办了婚礼,“一场婚礼下来,场地费、宴席费加起来,省了大概3万元呢,实实在在减轻了我们的负担!”
在凤县,闲置的旅游民宿、废旧的小学重新热闹起来,这些地方都成了村民口中的“新风礼堂”。这些礼堂不仅能承办婚丧嫁娶宴席,平日里还是村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地。王大妈坐在岩湾村的新风礼堂里,一边纳着鞋底一边念叨:“以前办席,东家借桌西家借凳,忙得脚不沾地。现在礼堂啥都有,平时还能和老姐妹们跳跳舞、唱唱歌,日子美滴很!”目前,凤县已建成红花铺镇草凉驿村、河口镇岩湾村等五个新风礼堂,为百姓举办宴席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
村规立起来,人情往来不再“重”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那场面,比赛似的“凤县草凉驿村的张大叔回忆起过去直摇头,“婚车一长溜,酒席几十桌,礼金越随越多,大家面子上撑着,心里却犯愁。”
好在,宝鸡的各个村子都开始“立规矩”。陈仓区结合村情民意,字斟句酌地定下《红白喜事文明公约》。凤县草凉驿村更是把标准定得明明白白:彩礼不超5万,婚车不超6辆,连酒席用的酒都规定好了价格。
这些规矩可不是纸上谈兵。村里专门请了监督员,谁家办事不合规,马上上门劝说。张大叔提起这些新规,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好了,大家都按标准来,不用打肿脸充胖子,人情往来轻松多了!”
宝鸡市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移风易俗理念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文明实践志愿者们深入各村,与村民共同探讨、制定符合实际的公约,同时监督执行,让移风易俗从倡导变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活动花样多,文明种子悄悄“生根”
宝鸡市充分发挥新风礼堂、村民议事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将移风易俗理念悄然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在村民议事堂举行“我们的节日.端午”文明实践活动。
在麟游县酒房镇万家城村,村民议事堂里总是热热闹闹的。端午节时,糯米香混着艾草味,大伙儿围在一起包粽子,听志愿者讲端午的故事;元宵节里,猜灯谜、做花灯,老老少少笑得前仰后合。刘大姐每次都早早来占座:“来这儿既能学知识,又能凑热闹,可比在家闷着强多啦!”
千阳县各村持续发挥新风礼堂的阵地作用,结合“一月一主题”以及“我们的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文明实践活动。
陇县城关镇西关村的红白理事大厅更是好戏不断,在农闲时节,常态化开展“社区技艺培训活动”“家风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党员、道德模范宣讲移风易俗理念,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新风礼堂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场活动。它是连接干群的桥梁,是凝聚群众的磁石。宝鸡市组建了4766支常驻群众身边的文明实践队伍,用活了近400名文明实践宣讲师,以“理论宣讲+文艺宣传+文明实践”的方式,让文明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榜样带着走,文明乡风暖人心
宝鸡市高度重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干部、乡贤能人、先进模范带头践行移风易俗。巩家泉村的党员干部们,有的带头签了“文明过事”承诺书,有的称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拿着大喇叭走街串巷,用秦腔、小品把新思想唱进村民心里。孙大爷坐在村口石凳上,感慨道:“党员干部一带头,大伙都跟着学,现在邻里间吵架拌嘴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赵大姐一开始对新风食堂还有些犹豫:“办喜事不在家里,总觉得少了点啥。”可看到村干部带头在新风食堂办席,还能积分换生活用品,她也试着办了一场。“没想到效果这么好!场地干净敞亮,还省了不少事儿,简单又温馨,以后就认准这儿了!”
如今的宝鸡乡村,近百个新风礼堂里的欢笑声越来越响亮,文明实践活动越来越精彩。
供稿:陕西省委文明办 宝鸡市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