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采訪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在回答有關“全民閱讀”的問題時,李克強表示,用閑暇時間來閱讀是一種享受,也是擁有財富,可以說終身受益。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明年還會繼續(xù)把全民閱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從“全民閱讀”兩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今年兩會首提“書香社會”的概念,再到李克強總理在答記者問中暢談讀書體會,并“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凸顯黨和政府對全民閱讀、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關注與力倡。這不僅是彰顯時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質的內在要求,更是使我們每個人成為中國夢參與者和書寫者的“夢之隊”一員的現(xiàn)實需要。 作為人類文明傳承的載體和社會進步的階梯,閱讀書籍不僅有益于人們勵志、增智、養(yǎng)性和立德,更有助于增長素質、提高品位和改變命運。自古以來,中國就不乏“鑿壁偷光”“囊螢映雪”之類的讀書故事和“開卷有益”的社會共識。但曾幾何時,國人這種“愛讀書”的文化傳統(tǒng)似乎已經悄然消失。一組調查數(shù)據或可佐證當下的“閱讀危機”:中國每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39本,韓國11本,俄羅斯超過20本,以色列最多62本。 在“閱讀危機”背后,有兩方面認識誤區(qū):一是認為讀書“沒氛圍”。從表面看,忙于生計和“根本停不下來”的生活快節(jié)奏,讓人們沒時間讀書,但實質上卻是全民閱讀意識淡漠的表現(xiàn)。很多人把本來就不多的閑暇時間都奉獻給打麻將、斗地主、上網聊天和刷朋友圈等娛樂性活動。二是認為“快餐式”閱讀是一種必然趨勢。信息科技的進步,既給國人帶來了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學習便利,也誘發(fā)了一目十行、淺嘗輒止的瀏覽式、跳躍性和碎片化的“淺閱讀”習慣,這種習慣迎合了 人們的功利需要,比如應付考試、撈取文憑等,由此“快餐式”閱讀成為了人們的習慣,也成了青少年從小就接受的閱讀模式,當習慣成自然,人們就越發(fā)認為其理所應當,殊不知快餐式閱讀直接導致不善精讀并產生懶于思考的思維惰性。 拯救閱讀危機,打造書香社會,需營造全民閱讀社會氛圍。而政府引領和制度保障當為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層面。各級政府既要積極為“書香社會”建設凝聚共識、加大投入、完善設施、開展活動,更要以官員群體“讀書熱”的身體力行為“全民閱讀”樹立榜樣。無論是反腐倡廉的情操陶冶還是勤政為民的本領鍛造,讀書都是行之有效的提升渠道。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領導干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 同時,要力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盡快成法。對全民閱讀的氛圍形成產生一定社會推動力,以法律形式界定和規(guī)范政府倡導讀書的行為,更讓全民閱讀的資金投入、設施建設、活動實施和行為監(jiān)管等有法可依。 (張玉勝)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網絡文學如何傳遞正能量
已是最后一篇
-
網絡文學如何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