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德規(guī)范,一直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何謂誠信?誠,即真誠,誠實;信,即遵守諾言,守信用。對個人而言,誠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準則。人是社會的個體,整個社會是由一個個的人組成的,因此,每個人的誠信與社會的誠信(包括企業(yè)誠信、政府誠信)息息相關。但如今,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傳統(tǒng)美德——誠信卻有些缺失。 我國經濟發(fā)展得很快,綜合國力越來越強,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遺憾的是,人們發(fā)現(xiàn),社會的誠信不僅沒有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反而朝著越來越低的方向發(fā)展,違背誠信的事件俯拾皆是。遠的不說,就拿這個月高考前山東18名大學生跨省當“槍手”被警察一鍋端這事來說吧,“槍手”是在校大學生,組織者也是在校大學生。按理說,作為經過多年正規(guī)教育的高智商人才,大學生應該明辨是非,遵紀守法。而高考作為國家第一大考,其嚴肅性毋庸贅言。歷年來,有關部門三令五申嚴厲打擊考試舞弊行為及涉考違法犯罪活動,但仍有個別大學生禁不住利益誘惑,不惜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說到底,是我國誠信教育缺失造成的后果,以致在大學校園里,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槍手替考、拖欠學費、學術造假等缺乏誠信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誠信缺失,危害嚴重。經濟領域中的不誠信削弱企業(yè)的競爭力,損害企業(yè)的長遠利益,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信用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一旦失去信用,即使是知名品牌,也將被市場無情淘汰,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證。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如何,與這個國家的誠信度密切相關。只有誠信作為一種經濟資本最大程度參與經濟運作,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才能建立、健全。 政治生活中的不誠信破壞政府的形象,損害政府的公信力,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政府的每一項政策,官員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著政府形象,關系著政府聲譽。然而近年來,一些政府部門、領導干部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朝令夕改,浮夸造假,好大喜功,陽奉陰違,欺上瞞下,甚至行賄受賄,權力尋租,導致群眾對政府和領導干部失去信任。 個人交往中的不誠信加劇社會道德風險,影響社會穩(wěn)定。誠信缺失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很強的負面誘導作用,特別是當一種失信行為未受到處罰反而獲利時,就會起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示范效應,對社會道德體系形成強大沖擊力。有學者指出,現(xiàn)在中國社會所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就是各群體之間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機。《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顯示,目前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已跌破60分的信任底線,只有兩到三成的人信任陌生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xiàn)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則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民族人文精神,沒有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則不打自垮。 建立誠信體系,刻不容緩。(劉建華)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大聲唱國歌 別不好意思
已是最后一篇
-
大聲唱國歌 別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