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秋和國慶節(jié)的臨近,人們對于旅游景點門票提價和價格過高等問題的詬病,又開始多了起來。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城市開始反其道而行之,走靠景區(qū)免費擴大旅游吸引力的路了,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以南京為例,由于擴大了免費開放的景點,今年上半年接待國內游客3433萬人次,旅游收入483億元,均創(chuàng)新高。其中主要旅游景點實現營業(yè)收入8億元,同比增長23.5%。目前南京免費開放的景區(qū)達64個,占全市旅游景區(qū)70%以上。免費旅游的“發(fā)散效應”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客流和消費流,如免門票的中山陵上半年接待游客467.9萬人,同比增長86.9%;免費的玄武湖接待游客384.3萬人,同比增長4.5倍,雖然門票收入為零,但園區(qū)其他營業(yè)收入卻猛漲97%,其中游船收入487萬元,是上年同期的4.7倍。 由此可見,免費旅游其實是個香餑餑,有著巨大的“吸金”能量,“奧秘”就在于免費是“誘餌”,通過旅游產業(yè)鏈賺錢。據專家分析,旅游產業(yè)鏈效益約為門票價值的7倍左右,包括食宿、交通、購物,以及間接創(chuàng)造的社會財富。也就是說,如果游客門票消費為10元,那么用于其他消費支出在70元左右,門票收入僅占整個旅游產業(yè)鏈效益的15%以內。這是因為,免費旅游勢必吸引更多的外地游人,延長游客在城市逗留時間,期間消費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超過門票價值,“85%旅游后期效益大于15%門票效益”的道理正在于此。 免費旅游始于杭州,早在2002年西湖就敞開大門迎接游人,至今西湖沿岸76處景點中已有71處免費開放,實現了將沒有圍墻的完整西湖歸還市民與游客。2010年西湖游客突破5000萬人次,在杭州消費近900億元,兩個數字都是過去“收費西湖”的3倍多,而門票損失每年僅有3000多萬元。不僅如此,游客大量增加還促進城市就業(yè),免費又讓杭州賺來了好名聲、好口碑,城市形象得以提升,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 南京和杭州的免費觀景,念的是一本什么“經”?許多城市看不懂。我以為,這是跳出門票“泥潭”吸引游客的大旅游理念,是舍小錢掙大錢的“好經”,這種超越“門票經濟”發(fā)展旅游的思路稱得上高瞻遠矚。遺憾的是,一些城市至今不愿學習、仿效,眼睛緊盯門票,動輒就漲價。 景區(qū)免費不是賠本“買賣”。它啟示我們,做大做強旅游經濟要有博大胸襟和深謀遠計,敢于走出門票經濟的窠臼。資料顯示,美國一張全國國家公園通用年票只有50美元,韓國景點門票價格在7—20元人民幣之間,意大利最貴的景點門票只占國民人均月收入1%,與之比較,中國景點門票已經“高處不勝寒”。而靠漲門票發(fā)展旅游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淺,路只會越走越窄。(尹衛(wèi)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