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节能路灯整齐排列,散发着柔和的光;文化墙五彩斑斓,绘制着乡村的故事;美丽庭院错落有致,绿植繁茂,处处洋溢着生机。文明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山阳村毗邻博陆山,蕴含丰富的石英石,上世纪70年代创办石英砂厂以来,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村民收入显著提升,山阳村因此声名远扬。然而,随着开采规模的持续扩大,生态破坏、扬尘污染等问题逐渐浮现。近年来,山阳村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毅然按下矿山开采的“停止键”,转而深入挖掘博陆山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开辟了一条生态修复与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成功实现了“石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
山阳村美景
石头山的“绿色腾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们靠开矿采石、办石英砂加工厂,腰包确实鼓了起来,但环境却越来越差。”山阳村负责人王成敬回忆起往昔,感慨万千。“如今,蓝天碧水回来了,游客也源源不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一点不假!”
2010年,山阳村下定决心改变现状,陆续关停了石英矿开采加工企业,积极动员党员和群众参与环山植绿。石头山上种树困难重重,党员群众却毫不畏惧,他们架桥筑路、凿石挖坑、运土上山、封山育林、修渠引水,齐心协力挖下了16万个“鱼鳞坑”用于蓄水,栽种了大量黑松、刺槐等苗木,成功绿化了4000余亩土地。昔日荒凉的荒山,摇身一变,成了“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美丽画卷。
博陆山下一处2000多亩的“千年梨园”,是潍坊市树龄最长、规模最大的古梨树群。山阳村党支部牵头创办“山阳特色茌梨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培训、管理和销售,让梨果产业走上规模化、科学化道路。如今,小小的梨子成为了村民致富的“金果子”。
自2010年起,山阳村以博陆山自然风光和千年梨园为依托,每年举办梨花节,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这里形成了“春观花、夏赏绿、秋尝果、冬品树”的四季旅游特色,“游千年梨园,品梨花水饺”“认养梨树,休闲采摘”等服务深受游客喜爱。此外,梨花水饺、梨花菜系等特色餐饮,以及“梨花饼”“梨花糕”“梨花奶糖”等伴手礼,更是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品尝到独特的乡村风味,带走满满的美好回忆。
山阳村古梨树群
山阳村的“蓬勃发展”
“过去开山采石,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现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这日子过得比梨花还香甜!”在博陆山景区经营农家乐的王大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山阳村在绿色发展之路上积极作为,将400余名石英矿砂厂工人妥善安置到博陆山生态旅游公司,实现了他们的平稳再就业。村“两委”带领党员招商引资,全力打造集现代农业、康养、文旅体验多元特色于一体的“梨花水镇”。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数字化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成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此外,山阳村在博陆山脚下建成面积1080平方米的山阳村乡村记忆馆和乡村振兴展览馆,这里陈列着上百件展品,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当地乡村文化的新地标。农耕文化区域,存放着锄头、镰刀、犁耙等传统农具,勾起人们对过去田间劳作的回忆,让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铭记于心。同时,村里编纂《山阳志》续编,详细记载从矿山村到生态旅游村的蜕变历程,传承历史,激励后人。
山阳人的“幸福攀升”
“自从村里转型发展乡村旅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家在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花草草,中心街墙上都是漂亮的墙体彩绘,住着舒服,看着也开心。”山阳村村民张美艳高兴地分享着村里的变化。
山阳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山阳村始终坚持把旅游收入反哺于民,每年村集体投资300余万元,用于村内主街道、巷子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让村庄的环境更加整洁优美。每年还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1200多名59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问题,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此外,村里还开展精准帮扶,38位优秀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连续多年举办金秋送学活动,为学子发放奖学金,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随着各项福利待遇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文明幸福的底色愈发浓厚。
不仅如此,山阳村还常态化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选树典型300余人,用身边的榜样引领文明风尚。精彩的“村晚”、实用的技能培训、贴心的健康义诊等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如繁星般点亮村民的幸福生活,让乡村充满温暖与活力。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山阳村用15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
供稿:山东省文明办 山东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