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26日電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引經據典,告訴我們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應該如何對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習近平主席講話中引用的古語古訓,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背后的典故、出處皆大有文章。其實在之前的出訪、演講等活動中,他也多次用中國的古語古訓表達對文明的看法。下面,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一起看看習主席如何用古語古訓詮釋文明,一起跟著主席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典出:《孟子·滕文公上》
原文: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釋義:物品千差萬別,這是客觀情形,自然規(guī)律。
講話原文: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焙投煌且磺惺挛锇l(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世界萬物萬事總是千差萬別、異彩紛呈的,如果萬物萬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發(fā)展、世界的進步也就停止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yōu)點。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24日)
我參觀過法國盧浮宮,也參觀過中國故宮博物院,它們珍藏著千萬件藝術珍品,吸引人們眼球的正是其展現的多樣文明成果。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認識到了“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道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chuàng)更有選擇的未來。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人民日報評論部:從浙江到北京 習近平如何說“法”
已是最后一篇
-
人民日報評論部:從浙江到北京 習近平如何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