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8月27日電(李克瑤)文化繁榮發(fā)展不僅改變著一個城市,更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近年來,遼寧人對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渴望,不僅借助于文化體制改革和壯大文化產(chǎn)業(yè)的探索和實踐在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藝術院團等領域處處開花,更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前行探索出一條破冰路。
率先實踐文化體制改革
遼寧多個城市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頂住壓力破冰前行,以“真轉真改”為原則推進文藝院團轉企改制。
率先“吃螃蟹”的,嘗到了改革的甜頭?!斑^去躺在政府的懷抱里但吃不飽;現(xiàn)在我們自己闖市場,吃不完。”說這話的,是改制后從沈陽雜技團團長變身為沈陽雜技演藝集團董事長的安寧。
“不留殼,不借殼,不造新殼”,“營口模式”叫得響、做得實。轉制前,營口市評劇團、京劇團、歌舞團三團加在一起,年演出收入也僅有44萬元;轉制后,三團合一,組成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收入達到144萬元。
沖破體制、資金、觀念的桎梏,遼寧省國有文藝院團不僅全面完成了轉企改制,更催生了遼寧演藝集團、沈陽演藝集團、沈陽雜技集團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市場主體。
黨報進市場,看似不可能發(fā)生的事,也實實在在每天發(fā)生著。經(jīng)歷兩次大規(guī)模改版,《遼寧日報》如今已成功闖進沈陽市1000余個零售點,日均零售達2.3萬余份。
與《遼寧日報》改版同步的是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yè)資源整合大幕的開啟:短短一年,遼報集團先后與《營口日報》、《遼陽日報》等7市黨報合作,成為其主辦單位,地市黨報全新改版;所屬的晚報、都市報,統(tǒng)一更名成《遼沈晚報》地方版。這一報業(yè)集團跨區(qū)域深度資源整合的有效模式,使地市報紙質量顯著提升,擁有了穩(wěn)定的經(jīng)濟收入;遼報集團則盤活了自身資源,實現(xiàn)了在省會城市以外城市的低成本擴張,有效規(guī)避了同城報紙間的無序惡性競爭。
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遼寧教育電視臺三臺合并,成立遼寧廣播電視臺,則是一次強烈的“化學反應”。三臺合一后,一次集合采編新聞、廣播電視兩個窗口播出,廣播電視實現(xiàn)了實質性融合。在此基礎上,2011年末,遼寧省實施遼寧廣播電視臺與沈陽廣播電視臺省市兩級廣電媒體戰(zhàn)略合作,將參與合作的兩臺10個電視頻道和12個廣播頻率整合為8個頻道和8個頻率,統(tǒng)籌人員、設備、管理和運營,開辟了省級電視臺與省會城市電視臺同城合作的新途徑。
- 上一篇:
-
文化旅游相結合 貴州之美走出深閨
已是第一篇
-
文化旅游相結合 貴州之美走出深閨
- 下一篇:
-
(基層故事)我要成為一名中國通
已是最后一篇
-
(基層故事)我要成為一名中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