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理想信念的動搖,是脫離群眾的根源。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障礙,比任何經典著作的描述更為復雜。 “打江山”、“鬧革命”的老一輩,許多來自備受壓迫的社會底層,還有不少則是大戶人家的“叛逆”。他們對百姓的感情十分真摯,對群眾的疾苦了如指掌,與平民大眾“天生就是一家人”。 周恩來到河北農村做調研,一屁股就坐在農民家的門檻上。這一坐,坐來的是農民張二廷掏心窩的話。那之后,愿聽真話的周恩來信守承諾,年年都派人到伯延村,代他看望那位敢說真話的農民朋友。彭德懷回鄉(xiāng)搞調查,晚上座談,干部說糧食產量多高多高,他拎起手電就往稻田里跑,掐穗搓粒,要的就是個眼見為實。 如今,老一代的風范已成記憶。不少在相對優(yōu)越的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新一代領導干部,對黨與群眾唇齒相依、生死與共的血肉聯(lián)系缺乏切身感受,一些人片面強調“精英治國”、“專家治國”,忘記了群眾這個根本。更有眾多“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機關門”的“三門干部”,缺乏基層工作經驗,對基層情況不甚了了。一些領導干部,或者把百姓視為管理學上的對象,對群眾感情不深、關切不夠;或者缺少處理基層復雜問題的能力,“不想下基層去”的畏懼與“想下基層下不去”的尷尬并存;更有甚者,將“密切聯(lián)系群眾”變成了密切聯(lián)系錢權,將自己的利益凌駕于群眾利益之上,把“魚水關系”變成了“油水關系”甚至“水火關系”,干群之間的距離被愈拉愈遠。 “脫離群眾”,有主觀努力的不足,也有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實際困難。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競爭、流動、分化的趨勢。打破單位、地域、城鄉(xiāng)、所有制的界限,“流動中國”擴大了人們的交往,增添了社會活力,也讓人民內部矛盾的范圍更加廣泛。 同樣是流動人口子女就學,農村孩子希望進城分享名師名校優(yōu)質教育,城里家長擔心稀釋教育資源加劇升學競爭。同樣是小商小販沿街叫賣,有人認為便利了生活,有人認為攪擾了秩序,有人覺得有礙市容應該懲處,有人覺得弱勢群體需要保護。同樣是治理城市交通擁堵,騎車者為自行車爭路權,開車者為車位鼓與呼,家境寬裕者反對限行搖號,低收入者認為征收擁堵費是以錢劃線歧視窮人…… 這些態(tài)度截然不同、意見南轅北轍的人,都是群眾的一分子,都是黨和政府的服務對象。面對如此多樣、多元、多變的利益格局,群眾工作的困難與日俱增,挑戰(zhàn)前所未有。近年來,規(guī)模可觀的上訪人群,時有耳聞的群體事件,一方面說明,群眾對自身權利的焦慮和利益敏感不斷上升,我們黨統(tǒng)籌協(xié)調群眾工作的難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一些黨員干部在群眾工作中“失語”,在群眾方法上“失效”,在群眾路線中“失位”,聯(lián)系群眾的能力在下降。二者相互疊加,使得黨群干群關系面臨空前嚴峻的時代考驗。 (六)我們常說,發(fā)展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這個發(fā)展,是廣義的發(fā)展,其中也包括群眾工作的創(chuàng)新、執(zhí)政能力的提升。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在黨員數(shù)量上依然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截至2012年底,黨員總數(shù)突破8500萬,年增幅超過3%。按照這一增長速度,中共黨員數(shù)量幾年后就將突破1億,超過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的人口。 與過去相比,我們的黨員隊伍力量大大提升了,我們擁有的經濟實力和財力大大提高了,我們掌握的各方面資源大大增加了,我們可以運用的科技手段大大豐富了。但全黨同志務必謹記,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不代表人民利益,不秉持群眾觀點,再雄厚的實力、再龐大的隊伍,也只能是無基之臺、無本之木、無源之流。全黨同志務必謹記,在執(zhí)政64年之后,我們所擁有的更多財富、更多資源、更多渠道,只能說明我們在把握群眾所思上,在解決群眾所憂上,在滿足群眾所盼上,應有更大決心、更多智慧、更多方法。 史可為鑒。1990年,蘇聯(lián)《西伯利亞報》曾以“蘇共代表誰”為題,在部分群眾中進行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認為蘇共代表勞動人民的只占7%,代表全體黨員的只占11%,而認為代表官僚等的卻占85%。一個被人民群眾認為并不代表他們利益的黨,不管它的歷史多么輝煌,其最終垮臺也勢在必然。 有外國觀察家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所有概念中,“群眾路線”是最復雜和最帶普遍性的概念,“包含著中共全部的秘密”,是“最為重要的軟實力”。確實,中國共產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是緊密聯(lián)系群眾。群眾路線是我們這個政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鞏固執(zhí)政地位、推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生命線。如何呵護好這一黨的生命線,保證黨的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脫離人民群眾,以維護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新時期執(zhí)政黨建設需要繼續(xù)探索和解決的重大課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這張我們黨交出的時代答卷上,這一代共產黨人都應嚴肅自問:我們該有怎樣的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