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自治州”是这样“炼”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边实践”
“红太阳照边疆,青山绿水披霞光,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一首《红太阳照边疆》曾火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延边大地的风土人情和延边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东北亚地理几何中心,是我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区,也是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延边在吉林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大局中的突出地位。自治州1952年成立以来,连续五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延边视察时指出,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多向农村倾斜,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大家要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殷殷嘱托极大鼓舞和振奋着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热情。
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老模范”,延边如何书写“模范自治州”的新荣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社与延边州委宣传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沿着总书记足迹,来到长白山下、海兰江畔,探寻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延边实践”。
加强顶层设计,为民族工作铸魂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延边作为“模范自治州”,在确立主线意识、贯彻主线要求、落实主线责任上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一是全方位压实政治责任。召开中共延边州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专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出台《中共延边州委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的决定》,部署实施铸魂赋能、文化浸润、兴边富民、互嵌交融、稳边固边“五大工程”,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体现到全州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落实“四个第一”的政治要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的“第一政治议题”,党员干部培训的“第一政治课程”,各级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第一政治责任”,检验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第一政治标准”,推动各项工作自觉向主线聚焦用力。健全完善“五个纳入”工作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政治巡察、绩效考核、领导干部政治考察,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和考核体系,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升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全链条构建长效机制。坚持在强化制度引领上下功夫,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法治化、常态化、长效化。修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集中审查现行有关法规项目和决议决定,确保各项内容符合宪法规定、契合中央精神、体现延边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健全政策法规动态评估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核、备案审查工作制度,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出台政策法规的首要考虑,确保贯彻落实主线要求不偏向、不变样、不走形。三是多维度推进宣传教育。充分挖掘延边“五个共同”“四个与共”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以延边博物馆为“一核”,以县(市)馆区为“八翼”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域体验区,着力构建具有延边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史体系和叙事体系,努力把延边全域打造成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窗口。着力加强领导干部教育,组织州“四大班子”成员、州直部门和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等200余人赴北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让领导干部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体系,打造“党的光辉照延边”音乐党课等15个专题教学课程,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扎实做好基层宣讲,组建由1800余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石榴红”基层宣讲员组成的宣讲队伍,推动各族干部群众更加自觉投入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
以文化浸润为根本,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延边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一是实施“五个一批”行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凸显一批中华文化符号、丰富一批节日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发掘一批文物古迹价值、打造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游园广场、文化长廊、街道微景观建设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景实物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二是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发挥“三红两地一前沿”红色地标作用,用好延边红色资源,突出“红太阳照边疆”品牌建设,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东北抗联史等史实中蕴含的“五个共同”历史观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讲好讲活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延边红色故事、民族团结故事、脱贫攻坚故事“四个故事”,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延边篇章的磅礴力量。创作《同心圆梦》《五彩阿里郎》等一系列文艺精品,推动延边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各族群众在观看文艺作品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朝鲜族、满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彰显民族特色,推动特色非遗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三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牢增进文化认同的基础。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真落实“童语同音”计划,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把“会说普通话”延伸至每一个家庭,以语言相通实现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促进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开关”。多年来,延边坚持兴边富民,着力推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一是坚持把解决经济动力活力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加快推进延吉机场迁建、珲春至防川高速、和龙明岩水利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推动“山水蓄能三峡”工程等重大产业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按照“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集群发展”的思路,改造升级烟草、能源矿产、纺织服装、木制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医药、文旅、民族食品、跨境电商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生物制药、新材料、医美“五新产业”,抢占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体系。二是坚持让边境村强起来富起来美起来。抢抓国家民委、全国工商联组织开展的“民企边疆行”“万企兴万村”行动契机,实施边境村三年建设行动,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6亿元,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完成农村厕所8.5万户。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引导优势资源、社会资本和产业项目向边境县城、节点乡镇集聚,推动特色产业链向抵边乡村延伸,因地制宜发展延边大米、延边黄牛、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促进边民就近就业。深入实施促进边境村人口稳定的政策措施,加大边民补贴、人口生育补贴等发放力度,做好稳边固边专干、公益性岗位招募、高校毕业生支边、外来人员落户等工作,为边境村集聚人气。三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重要任务,大力实施六大民生提升行动、落实50项民生任务。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管道设施改造升级;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吉大高中延吉分校”挂牌招生,吉大一院敦化医院、吉大三院安图医院挂牌成立,努力把解决民生“难点”变成促进社会进步、增进民族团结的“支点”。
深化互嵌交融,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巩固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交融格局。一是打造“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2024年初,延边以“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为主要内容,在全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目前,延边已将189个城市社区全部建设成为“三共四同”互嵌式社区,各族居民在情感互动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工作目标深度融合,在全州建设112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校,举办“老少同上一堂课,同心共筑中国梦”大思政课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各族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打造研学中心和旅游促“三交”示范基地。依托延边红色、生态、冰雪、民俗等资源优势,精心打造30个旅游促“三交”示范基地和3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中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建设、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宣传推广中,有形有感有效地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让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行走的课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太阳照边疆,延边人民心向党。”延边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铸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带给我们诸多思考与启示。
要坚持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回顾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73年的历史,党对民族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在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崇高威望,党组织核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让各族人民始终保持着一心一意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光荣传统。事实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大团结,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持续增强党对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在正确道路上稳步前进。
要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要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社会、物质等各项基础,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延边,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和谐共生、有机融合,铸就了各族人民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一致信念和实际行动,汇聚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不断创造“延边奇迹”的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延边实践”证明,必须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必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要因时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延边是全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地区之一。循迹溯源,延边始终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最大限度地将中央政策的普惠性与地方实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时代新征程,延边更是坚定不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将民族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使命担当、坚定的意志行动,举全州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奋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努力开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天地。“延边实践”充分证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正确选择。(李小标 葛威 从希旺 赵雨欣)